近日,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相關人士在一場氣象論壇上介紹,根據目前分析結果,結合中心城區用地規劃實施情況,以及北京的主導風向和清潔空氣來源等,目前正研究“植物園—昆明湖—昆玉河—玉淵潭—前三門大街走向”等通風廊道。
  近日有媒體稱風道為6條,研究院對該數字予以否認,“不一定是6條”。
  觀點1
  建築留隙,可起疏解作用
  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生態與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劉春蘭表示,目前正在修訂的城市總體規劃中將有專門的章節闡述城市通道內容,這是北京首次系統性和全規模地進行相關研究。
  總體而言,北京主導風向上對建築物的密度和高度控制應該留出空間,這對污染物、城市內部熱量和廢棄物疏解等有作用。
  觀點2
  大氣靜穩,廊道無風可引
  來自清華大學的一位大氣環境專家曾表示,“城市風道”對於所謂的“驅散霧霾”作用不大。他認為,霧霾重污染時,大氣擴散條件不利,混合層高度在300米到1000米左右,但即使利用建築群形成所謂的“風道”,高度也遠不到1000米,還在霧霾籠罩範圍內。
  而北京市氣象部門專家認為,北京每次遇到重污染過程基本處於無風的靜穩狀態,即使預留了風道,但沒風可引,依然解決不了問題。風是無孔不入的,即使沒有風道,在大風來時,依然可以將城市任何角落的霧霾驅除乾凈。 (京華時報)
  (原標題:北京研究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rpikfjsv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